儘管導演伊娃·于頌(EvaHusson)將娜迪雅‧穆拉德(NadiaMurad)拍成了電影;但如同劇中戰地女記者瑪蒂德(EmmanuelleBercot飾演)說的:「這世界太冷漠。人們只懂得消費;完全忽略了這個世界其他角落裡正在發生的事。」的確,生長在台灣,我自己對中東(或西亞)世界的關注,從來就不是透過(主流)媒體;儘管我在媒體工作了超過15年。無論是迪雅‧穆拉德的《倖存的女孩》,還是馬修·海涅曼改編自瑪莉柯文真實生平的《私人戰爭》,通過文字與影像的閱識,雖不盡然可以理解利比亞、敘利亞、庫德族甚至伊斯蘭的問題;不過那個世界離我(們)生活的世界並不遙遠,它甚至在某種微妙的身份認同上,與我們極其相似。只是我們何等幸運,無需在戰火的煙硝底下披星戴月。屬於我們的戰爭,是另外的一種。伊娃·于頌的《太陽之女》表面講述的是中東女性的復仇(或女權);它其實是一則攸關一位母親,一段親子與國族關係的故事。劇中的太陽之女領袖芭哈(GolshiftehFarahani),是2014年伊斯蘭國(ISIS)入侵伊拉克克邱的見證者,也是受害者。這場入侵致使她喪失了親人、失去了兒子;作為一位母親,她別無選擇,在逃離性奴隸囚獄之後她自組女兵團對抗恐怖主義。芭哈的角色與多數認知的阿拉伯女性截然不同;她不是依附在父權社會之下,處在勞動市場最低端的阿拉伯女性。她為身份認同、為女性權益、為了自由,甚至為了找回兒子而戰。伊娃·于頌要告訴觀眾的是這麼樣的一個故事。無獨有偶,我在今年的坎城期間觀賞了另一部女性導演的作品《為了薩瑪》(暫譯);講述的是2016年敘利亞內戰下阿勒坡的戰地日常。無論《太陽之女》還是《為了薩瑪》,通過影片令我們理解了這個世界的殘缺;瑪蒂德說:「世人知曉一切、卻選擇了逃避。」正當屬於我們的抗爭(戰場)迫在眉梢,我們仍會選擇視而不見?我在看完《太陽之女》後,對這個戰火下的失序社會,庫德斯坦,甚至庫德族產生了新的認識。因為我們不僅不可能置身加薩,更不可能被逼到懸崖邊上;如果有那麼一天,首先必要學會的第一堂課,其實是「人性」。
免责声明:本站视频无人值守全自动收集,本站不保存、复制或传播任何视频。所列的内容仅做宽带测试,如有侵权请根据播放页信息自行联系视频源提供者,本站不负责任何法律责任。
© 2025 www.65kan.com Theme by GZFC 3.1.5